夜间
笔趣阁小说网 > 汉天子 > 第八百六十二章 一波未平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小说]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看着一脸得意的张贲,董宣但笑未语。


他的下属官员,都能有升迁的机会,唯独他绝不会升迁,因为他若走了,根本没人能接替他的位置。


他这个洛阳令,说大不大,在权贵云集的洛阳,他只能算个绿豆大的小官,但说小又不小,起码他的级别比其他县令要高出一些,毕竟是京城县令,放到现在来说,他就是首都市长。


目前,刘秀建国也没几年,跟着刘秀一起飞黄腾达的宗亲乃至开国功臣们,大多都是泥腿子出身,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人,一下子跳跃到权贵阶层,难免会飘飘然,疏于法纪。


如果让旁人来做洛阳令,即便查到宗亲、大臣有违法乱纪之举,恐怕也不会去管,或者说不敢管,但别人不敢做的事,他董宣敢做,当初长公主刘黄最宠爱的家奴犯错,他都依律给斩了,更何况是其他人?


刘秀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,所以在洛阳令的人选上,他一定会重用像董宣这种铁面无私、六亲不认的酷吏,所以董宣早就看透了,也从没想过要升迁的事,而且他做洛阳令做得还挺好的,他自己也很喜欢这个职位。


这次,公孙述在洛阳制造谣言,以谶语书传播汉室要被他公孙述取代的消息,刘秀的应对也很有意思,不禁书,不禁流言蜚语,而是公告天下,谶语书中所记录的公孙,是指汉宣帝。


这个应对之策,倒是非常符合刘秀的行事作风。


刘秀学的是尚书,他本身就是位儒生,还是太学生,这一直以来都是刘秀引以为傲的资本,他又怎会去效仿暴秦,做出焚书坑儒之举,败坏自己的名声。


不得不说,刘秀的这一招很高明,在不禁书,不禁言的情况下,让公孙述制造的舆论压力不攻自破。


这次的事件,应该算是刘秀和公孙述之间爆发的一场舆论战。


两雄相争,说白了双方都是想达成自己的政治诉求。


兵戎相见的战争,那是达成政治诉求的手段之一,而舆论战,也同样是为达成政治诉求的手段。


只不过在这场舆论战中,刘秀明显是更胜一筹,将公孙述挖空心思谋划出来的舆论压力,化解于无形。


事隔两天,张贲在刑审细作的时候,倒是挖出了另外一件事。


根据一名扛不住大刑的细作交代,数月前,公孙述曾派一批美女到洛阳,其目的是为了混入洛阳高官的府中刺探情报,只不过这些美女是以什么样的身份来的洛阳,现在又在哪里,有没有成功混入各大臣府内,这些事情,细作便一概不知了。


张贲挖出这么重要的消息,不敢隐瞒,立刻上报给董宣,希望董宣能代他禀报给天子。


董宣听完张贲的汇报,眉头拧成个疙瘩,在没有掌握确凿证据的情况下,这种事情,其实不宜上报。


不过思前想后,董宣还是写了一封奏疏,上报给刘秀。


最近这段时间,公孙述显然已将矛头指向洛阳,细作交代的事情,未必就不是真的,提前做出预防,也是好的。


在翌日的早朝中,大司徒伏湛,便把董宣的奏疏当庭呈报。


看罢董宣的奏疏,刘秀也是暗吃一惊,他将董宣的奏疏交给群臣传阅。


等众人都看完,他问道:“诸君近日可有发现府内之异常?”


听闻这话,许多大臣立即表态,自己并未纳妾,更未换妻,正所谓糟糠之妻不下堂,自己不可能中公孙述的奸计。


这些大臣,明显是在效仿宋弘,当初刘秀向宋弘提亲,希望宋弘休了他的原配,改娶自己的大姐刘黄,结果被宋弘以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名义给直接拒绝了。


当时刘秀非但没气,反而还夸赞了宋弘,称赞他品德高尚,之后许多大臣都有效仿宋弘,明面上不纳妾,背地里却养了不少的小老婆。


刘秀环视一圈群臣,淡然一笑,说道:“对于此事,诸君应要引以为戒才是!”


“是!陛下!”


众臣齐声应道。


刘秀也没太把公孙述的美人计太当回事,觉得给大臣们提个醒,就已经足够了。


恐怕刘秀做梦也想不到,张贲所查出来的那一批美女,根本没在别的地方,都养在他的皇宫里呢。


此事刚告一段落,御史中丞李由抬了抬笏板,说道:“陛下,微臣有事启奏!”


说着话,李由从袖口内抽出一小卷竹简,向前呈交。


张昆走过来,接过竹简,递交给刘秀。


后者展开,定睛细看,这是巡游三辅地区的御使传来的弹劾奏疏,弹劾的对象,正是征西大将军冯异。


平灭赤眉军后,征西军并没有班师回朝,也没有解散,而是驻扎在三辅地区,主要防的是南方的公孙述,其次防的是北方的隗嚣。


统帅征西军的主将,正是征西大将军冯异。


冯异驻扎在三辅,俨然成为三辅地区最高的军事长官。


按理说,冯异是掌兵的,他管不到地方的头上,但驻扎的时间久了,冯异和地方官员难免会有接触。


像征西军的粮草问题,征西军自身的屯田可以解决一部分,朝廷那边的输送,也能解决一部分,剩下的一部分,要靠地方官府来解决。


征西军有十万之众,粮草消耗巨大,对于地方来说,这也是个沉重的负担。


长安经过王莽之乱、刘玄之乱、赤眉之乱,早已千疮百孔,百废待兴,自身的温饱尚且难以解决,现在还要负担征西军的军粮,长安官府被压得快喘不上气来。


一次,长安县府未能如期交粮,冯异大怒,直接找到长安令,当面质问缘由。


长安令以现在县府无粮做托词,冯异不信,要长安令将粮仓打开,让他查看。


长安令不允,两人为此发生了争执。


之后,冯异让手下将士,强行打开粮仓。


粮仓里面并非没粮,虽然囤积的粮食不算很多,但缴纳征西军的军粮是绰绰有余了。


至于长安令为何会谎称无粮,实则有粮,具体的原因,不得而知。


看到粮仓里有这许多的粮食,冯异当场便气炸了,拒缴军粮,这是想引起军中哗变吗?


冯异当即以长安令私通公孙述的罪名,让手下将士将其拿下,并在长安的菜市口,当众问斩。


冯异是大将军,他的级别是比长安令高得多,但还是那句话,他是军方的,而长安令是地方的,军方的人还管不到地方的头上,就算长安令确实犯有杀头之罪,这件事也得交由京兆尹去办,不该由他冯异动手。


总之,冯异是当众处斩了长安令,这件事,在长安乃至三辅地区影响极大,并且大大竖立了冯异在民间的威信,三辅百姓,无不臣服,甚至在私下里,百姓们都称呼冯异为咸阳王。


这些事情,看在御使的眼睛里,听进御使的耳朵里,那还了得?


咸阳王?


大汉祖制,永不册封异姓王,冯异竟然胆敢自称咸阳王,他这是想谋反啊!巡视三辅地区的御使,一份弹劾奏疏便直接发到了洛阳。


朝堂上,刘秀看罢这份弹劾奏疏,久久沉默未语。


李由抬起头,小心翼翼地看眼刘秀,低声唤道:“陛下?”


刘秀回神,将手中的奏疏放下,表情淡漠地说道:“嗯!朕知道了。”


在场的大臣们面面相觑,他们虽然不清楚奏疏里的具体内容,但想来准不是什么好事。


御使奏疏,那肯定是又弹劾了某位官员,而且通常情况下,当今都是以‘我’来自称,用到‘朕’的时候,那要么是有事发生,要么是当今的心情极不痛快。


李由清了清喉咙,说道:“陛下,微臣已派人做过查证,御使呈报,句句属实!征西大将军于长安,确实私自杀了长安令,另,长安百姓也的确都称征西大将军为咸阳王……”他话还没说完,就听啪的一声,刘秀拍了下桌案,一字一顿地说道:“朕已经说过了,朕知道了。”


李由吓得一缩脖,再不敢多言。


在场的大臣们则纷纷倒吸口凉气,冯异私下里杀了长安令,这已不是小事,而且还被当地百姓称呼什么咸阳王,这……这是要效仿彭宠、邓奉、庞萌不成?


接下来的朝议,气氛变得压抑起来,任谁都看得出来,当今的心情很不痛快,人们下意识地长话短说,短话不说,没过多久,大臣们已无事启奏。


散朝之后,邓禹求见刘秀,但刘秀未见。


御使的这封弹劾,对刘秀造成不小的打击,他难以相信,现在连冯异都要造自己的反。


那可是冯异冯公孙啊!是跟着自己出生入死、征战南北的兄弟!是不争功、不求赏的大树将军!是自己在即将被饿死的时候,送给自己一碗豆粥的恩人!冯异要谋反……刘秀想想都觉得可笑。


今日散朝后,刘秀难得的没去清凉殿,而是去了西宫。


他去到刘阳的房间,站在小床旁,轻轻抚摸着婴儿的脸颊,也不说话。


阴丽华见状,小声问道:“陛下今日有心事?”


刘秀笑了笑,突然问道:“丽华以为,公孙如何?”


“冯将军?”


“嗯!”


阴丽华想了想,说道:“冯将军认识陛下最久,跟随陛下时间最长,曾经还救过陛下的命,倘若有人举报冯将军不法,向陛下进献谗言,陛下且不可信。”


刘秀一怔,诧异地看着阴丽华。


阴丽华一笑,说道:“陛下下朝之后,心情低落,又特意向臣妾问起冯将军,倘若是寻常事,陛下不会感到烦心,臣妾才猜测,必是有人检举冯将军不法。”


刘秀看着阴丽华,噗嗤一声笑了出来,说道:“丽华没有心向朝政,着实是可惜了。”


阴丽华一直都很聪慧,学识不输男儿,如果她对朝政感兴趣的话,刘秀觉得能帮自己分担许多。


阴丽华当然清楚刘秀心里想的是什么。


正因为她对朝政不敢兴趣,陛下才会心生惋惜,如果她真表现出对朝政有浓厚的兴趣,陛下就不是心生惋惜,而是心生忌惮了。


她含笑说道:“冯将军率大军镇守西陲,难免容易遭人侧目,稍有个风吹草动,便会疑神疑鬼,在陛下这里添油加醋,臣妾相信冯将军对陛下的忠诚!”


刘秀幽幽说道:“在庞萌未反之前,恐怕任谁都不会相信,有朝一日庞萌会做出谋反之举。”


阴丽华正色说道:“冯将军之品性,远非庞萌之流能比!陛下拿冯将军去比庞萌,实在是折辱冯将军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