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小说网 >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> 第270章 建联中的打算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小说]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舅姥爷发愁,“这塘子坑里的水还深着那,再等一年也下不去,看来国家也没好法子了,不然哪能把塘子坑都买过去了。


咱村还是好的,石庙绕的路更远。原来,他们村到张营,比咱村近三里路,现在反而比咱远了二里多,孩子们上学都成了问题。


年后,志亮和昊昊也该上四年级了,还去智慧姥姥家住,光咱家的孩子都仨了,这也不是个事啊。”


三舅给他出主意:“爹,过了年去县里开三干会,您给县委李书记提一下,看能给咱和石庙建个初中,石庙可是大村,二千多人口那。最起码在咱村里建个完小,孩子们上小学就不用出村了。”


舅姥爷拍着援朝舅舅的肩膀,“行,俺没白供你读书,这脑子就是好使。县委李书记还该俺个要求那,俺就提这个,这可是大事。”


悠悠听的心花怒放,这真是瞌睡给送枕头,机会就在眼前。“舅姥爷,那成了初中,俺妈是不是就教初中了。”


妈妈对悠悠说:“悠悠,大人说话,小孩子别插嘴,你听着就行,要是吃饱了,就出去玩吧。”悠悠知道,妈妈是顾及自己的成分不好,怕舅姥爷他们作难。


三舅说:“还真让悠悠说着了,姐,您抽空多看看初中的书,咱公社里还真缺初中老师,特别是咱村里被水围着,估计也没人愿意来。


您高中毕业,可以当代课老师。别的俺办不了,当个代课老师,俺说了还管用。”


胜男舅妈也说:“姐,俺爸也能帮忙,这代课老师可比社办老师强多了,一个月能挣24.50元的工资,分粮食时,全家都能在村里吃平均数。以后更是有转正的机会。”


姥爷苦笑着说:“俺替婉莹谢谢援朝你们俩,你姐啊,能当上代课老师就是好的,她这成分,一辈子也转不了正。你们俩也别作难,不能因为你姐耽误了你俩的前程。


再说了,咱村里的收入也高,你姐每天挣十个工分,就合一块二三,也不比公立老师差。”


援朝舅舅说:“姑父,您不用替俺操心,俺也是按政策办事,从七五年开始,成分不好的,也可以当代课老师,咱国家还是缺人才啊。


说不定以后国家的政策又变了,转正也可以。咱不为别的,俺姐转正了,几个孩子就能跟着转非农业户口,以后可以安排工作。”


现在,农民不管是招工、当兵还是上大学,都是靠推荐,成分不好是万万不能的。不过,要是有了非农业户口,到了18岁,就可以安排正式工作。


大城市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,就得下乡接受再教育,县城则没有下乡这一说,孩子到了18岁就给安排个正式工。另外,孩子的户口随母亲,母亲转成非农业,孩子都跟着转非农业。


小学的教师除了公立老师,就是社办老师,必须是初中毕业生,一般都是在自己村附近教学,每天十个工分,家里人分粮食按平均数,没有代课老师这一说,社办老师不能转正。


初高中的教师离家较远,公立老师不够,聘用的都是代课老师,必须是高中毕业生。每个月24.5元的工资,没有工分,不过跟着队里统一分配,而且全家都按平均数,不只是口粮,分钱款也是如此。另外,每年都有转正的指标,有机会成为公立教师。


胜男舅妈说:“姐,俺回去就给您找一套初高中课本,听说代课老师得参加考试,您得先看看书。”


悠悠看到姥姥偷偷的擦泪,知道她那是高兴的。


悠悠家的代销点一直忙到下午五点,才关上了门,大舅和三舅赶紧把对联贴上了。大舅妈喊着志远放鞭炮,锅里的水开了,该下饺子了。


吃过饺子,大舅妈她们就忙着做下酒菜,一会村里人就串着到各家喝酒,今年大伙的收入高了,姥姥卖出去了酒都是成瓶的景芝白干。


下酒菜鸡鸭鱼肉啥都有,整了二十八个菜,就是没敢上青菜,还是低调些稳妥。堂屋里两张方桌并在一起,周围放了一圈长条凳,能坐二十多个人。


晚上六点多,韩道伟和韩玉臣就来了,每人拿着一瓶景芝白干,三舅坐在一旁,负责温酒。现在的酒都是高度的,景芝白干就是六十度。


把酒壶放到炭火里,慢慢的温热,倒进牛眼酒盅里,八酒盅才一两,想喝醉也不易,半斤的酒量就是四十盅。


村里人你来我往,来的时候都带瓶酒,舅姥爷让他们都带回去去。“来这里还带酒,忘了俺们家是干啥的啦,缺什么也不会缺了你们的酒喝。”


其实,大伙都是冲着援朝舅舅来的,现在他毕竟是公社里的副书记,在大伙的心中,这就是大官了。还有就是,大伙还指望这他给大伙买猪仔那。


堂屋里坐的满满的,连着的东西屋里也坐满了,亏得悠悠家凳子多,舅妈她们又去厨房整治了十多个菜,爱国舅舅陪着里屋的一桌。


大伙都信任他,“援朝,你买的猪仔就是好,没病没灾的,长的还快,以前谁敢想半年的时间,能喂成二百多斤的大肥猪。”


“援朝,你这学上的好,几个村子都不认识咱河滩里的苜蓿,你不仅知道,还让俺们喂猪,咱村这两年就靠野草发了,说出去谁信啊,可它就是真的,不是你带着,咱们也不知道啊。”


“是啊,别的不说,你们看李村,和咱就隔着个生产堤,几乎家家出去要饭,看着就心酸。要不是援朝,咱也比他们强不了多少。”


“说啥李村,就是石庙,和咱隔着一里路,那也没法和咱们比。麦子还不到咱们的一半,也没有条编。那河滩地空着也不知道插上簸箕柳,离的这么近,不会跟着学啊。”


“关键是他们不抱群,人心散了,干什么能行,咱们可不能学他们,谁要是操蛋,别怪大伙不客气。”


“是这样,咱得抱起膀来,有劲往一块使,这村里也和一家人过日子一样,家和万事兴。”


搜狗阅读网址: